知识教程
免责声明 知识教程的文章出自公司原创和网络。1、网络文章仅供行业知识参考,并不做于商业用途。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2、网络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涉及到专业的知识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二次构图” 这个词儿可能很多人都听到过,是指在后期环节对作品的构图进行优化调整。
要进行二次构图,首先就要对原图的构图缺陷进行详细分析,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再灵活利用各种后期工具实现这些解决方案。
今天我们将从两个实例出发,带您过一遍二次构图的流程,相信一定会对您的后期思路有所启发。
点评:这是一座被云雾包裹的雪峰。由于拍摄时是阴天,光线是漫反射,容易让照片显得比较 “平”,再加上本身景物的色彩比较寡淡,可以尝试后期转黑白来让山体变得更有立体感。
除此之外,我们重点说说构图方面的问题。这张照片要表达的主体是雪山跟云雾,所以最好排除掉其余元素的干扰;而左边以及右下角黑色的山体干扰了视觉对主体雪山的聚焦:
所以,可以先用裁剪工具把它们部分拍除掉:
接着用仿制图章去除一些裁剪后遗留的周围比较暗重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会破坏掉我想要呈现出来的框架式构图。
随后,接着加载色阶调整图层,将两端的滑块往中间推移,加强对比度。注意左右滑块不能超出直方图左右两端,避免高光阴影溢出。
接下来加载曲线调整图层压暗画面,制造一点深邃的气氛:
最后用 Dodge&Burn 技术对画面的光影进行塑造,加强一下质感。(Dodge&Burn 技术,具体请参考《好照片靠画出来》一文)
最终结果如下:
点评:这是一张典型 V 字构图倒影雪山风光照,一般这种 V 字拍摄相对构图上并不是很难,只要找对元素并有效的安排好位置即算成功。
但就这张作品来看,整体效果并不平衡,左重又轻严重,裁剪比例也有些不舒服,雪山的位置有些偏右。
大部分 V 字开放式构图讲究四平八稳,视觉中心点明显且居中,再后期二次裁剪时也更多的偏向于宽画幅截取。这样的构图非常挑景色和天气,如果遇到普通不太出彩的元素搭配时(天气,景物),由于构图的中规中矩画面会稍显无趣,缺乏亮点。
第一步,自然还是裁剪,减小无细节的天空、水面比例,同时再把山体挪到画面正中央。
这张照片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阴影部分过暗缺乏细节,尤其是右侧远方的山体部分。
所以,对照片的整体阴影提高的同时并降低高光,让右侧的山体细节全部显露:
可以看到提亮阴影后右侧的山体有一些黄色(可能是土地),和左侧被雪掩盖的山体色明显不和谐。
可以把整体饱和度的鲜艳度或是饱和度亮度降低,然后偏冷色调处理: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使用的是超广角镜头,导致远方雪山过小,主体不突出。鉴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后期利用 PS 里的透视变形工具,在不破坏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对雪山进行拉伸。
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 PS,复制一个新图层并选择编辑-透视变形。
在雪山和右侧山体分别各拉出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区域,然后链接任意两个区域相近的点,直到出现蓝色的连线时即可松开鼠标或画笔(表示两个区域可有效自动连接)。
调整每个点的位置以适应主体拉伸,并点击变形。
开始对主体进行拉伸。针对此图我对右侧偏轻的山体也做了拉伸调整,拉伸结束后点击上方对勾处完成拉伸。
最终效果如下: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二次构图并不是简单的 “后期裁剪”——虽然裁剪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是一个观察分析问题,并通过多种工具联合应用把问题解决的复杂过程。
当然啦,无论你后期水平再高,有的问题还是只能在前期解决的。如果你的拍摄时间比较充裕,最好把 “观察分析作品问题” 这一步放到前期拍摄环节去做,这样在拍摄现场就能消灭掉许多后期环节无法解决的问题。
(来源:极影 AdvetureX)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