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程
免责声明 知识教程的文章出自公司原创和网络。1、网络文章仅供行业知识参考,并不做于商业用途。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2、网络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涉及到专业的知识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摄影界的很多领域,一直有 “坚守传统” 和 “打破常规” 的路线之争,在微距花卉摄影界也同样不例外。
所谓的 “传统”,大概就是一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好用的 “老套路”,比如说三分法构图,大光圈简化背景等。
这些 “老套路” 到底好用不好用?哪些情况下可以尝试打破它,来进行创新与突破?本文整理了微距花卉摄影中 3 个经典的 “老套路” 和相应的 “打破陈规” 方案,希望能对您的创作有所启发。
三分法则可以说是最知名,适用性也最广的构图法则,在微距摄影领域也同样适用。
三分法,简单来说就是分别用水平、竖直方向各两条直线,沿 1/3 处排布,把取景器分成均等的 9 份;构图的主要元素(风光摄影中的地平线,人像摄影中的脸或眼睛)放在横纵直线相交处,往往就能获得最高的关注度。
在微距花卉摄影中应用三分法,您最好把最容易引起关注的部分,如花蕊、茎和花朵的交界、小虫或大光圈模糊状态下的焦点部分放在横纵直线交叉处。
不得不说,三分法确实好用,也会一直持续地好用下去——但这并不代表你就只能用它。事实上,你可以尝试摆脱它对你创作能力的 “束缚”,另辟蹊径,玩点新鲜的。
在什么情况下你可以,或者说是 “最好” 尝试突破三分法则的限制呢?
首先,是需要强调对称性的题材。或许由于人体本身对称的关系,在人眼里对称往往意味着美。而在自然生长的正常花卉中,你只要调整角度,往往能拍摄到左右对称甚至是中心对称的画面。
在需要强调对称美时,使用中心构图,把对称面/对称中心放在画面中心处的效果显然会更好。
如果你能寻找到比较漂亮的背景(如蓝天,夕阳)时,你也可以尝试采用边缘+负空间的构图方式。
把你要拍摄的主体放在图像的顶部或底部,在中心和顶部留下大量的负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极简主义的 “高级感”:
保持背景简单,也是一个在大部分摄影领域里都适用的原则。
一个需要吸引观众注意,成为视觉中心的主体,一个干净简洁,充当 “留白” 衬托主体的背景,是通用于人像、微距、静物等多个摄影门类的 “黄金搭档”;相反,纷乱复杂的背景容易让主体变得不突出甚至让观众觉得 “看着不舒服”。
“简单” 的背景固然很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 “不简单” 就是不好。事实上,背景中的其它元素并不是只会给主体 “添乱” 的,也可以和主体产生一些相互呼应的关系。
比如说,大量和主体同类型的景物充当背景元素,就能提供一种场景感或创造某种氛围(比如说可以搭配文字 “万花齐放才是春”)。
你可以通过大光圈和控制焦点,并通过调整构图让主体和背景元素实现分离,实现 “乱中有序” 的效果。
微距摄影相关的技巧文经常会强调一点,“手动对焦”,拧动对焦环,配合 LCD 屏的放大功能,让最想突出展示的焦点部分保持锐利——甚至是通过模糊其它部分的手段来达到突出焦点的目的。
这个原则对绝大部分题材都成立,但在微距花卉摄影中,你却很可能需要尝试打破它。
比如说,当你注目于某个平面,需要强调其纹路、图案或线条时,你更需要着眼于整个画面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焦点。
甚至可以说,在拍摄这一类题材时,让画面中的 “某个部分最锐”,反倒不如让整个焦平面都处于同样的清晰度和锐度,这样画面各部分的细节会显得更有整体性。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你大概已经可以了解到,“规则” 和 “传统” 并非 “绝对适合任何条件”“效果最好” 的,只能说是 “最不容易出错”“出片率较高” 的。
对新手而言,这些 “规则” 是需要遵守的,在学习这些规则的过程中,新手们会逐渐了解一些基本规律,懂得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知道如何拍出 “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的 “好” 照片。
而过了新手阶段,这些 “规则” 就可以尝试去打破,进行创新了——这并不意味着你 “不知道如何拍出好片”,而是意味着 “你不仅仅满足于只会拍那些片子” 了。
除了上述的 3 个规律,其它的一些看起来 “天经地义” 的规则你也可以尝试打破。比如说,你可以尝试有规律地定向摆动相机,或让整个画面都处于失焦状态,拍摄抽象风格的花卉摄影作品:
或许这样的照片不会让所有人都觉得好看,但多做这样的尝试,有助于你开拓视野,不断创新,走出自己的 “舒适区”。
不是所有的创新尝试都肯定能带来好处——但永远不去创新,只沉迷于用惯了的老套路,肯定没有好处。
(来源:实用摄影技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