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程
免责声明 知识教程的文章出自公司原创和网络。1、网络文章仅供行业知识参考,并不做于商业用途。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2、网络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涉及到专业的知识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谈到摄影学习,许多人脑海中出现的都是光圈、快门、曝光等专业名词,但这些词语,都是冰冷的、客观的,并不会让人感到亲近。技术固然重要,但只是手段。技术之外,摄影还能有什么?今天西安王老师摄影培训学校的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知识之外的无言只美!
摄影除了追逐过绚丽的风光,人文纪实,频繁体验过不同的器材。当新鲜感慢慢减弱,你会发现自己开始重视举起相机时的感受。
想要表现春天,不一定要“万紫千红”,只需要在恰当的位置摆上一盆春花,即是春来。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经常被用在园林设计上,我们把它借鉴到摄影里来,并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借春”。当然,也可以“借秋”“借冬”。
突出主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浓妆艳抹”,也可以“蜻蜓点水”。“蜻蜓点水”的意思,就是用一些关键性元素,去“撩拨”一下观看者的心。在空旷的墙壁前,只有一盆孤零零的花,看似画面内容很少,但因为背景很干净,反而更加突出了那盆花,这就是“少即是多”的原则。
是什么吸引我举起相机?
为什么园林里的一枝蜡梅会显得格外惊艳?
意境从哪里来?
气韵生动,到底是什么?
这些问题想得多了,我逐渐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用单纯的知识与逻辑去解答是得不到答案的。这些问题里,包含了太多的人生体验,甚至有一点道家哲学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
拍摄这张作品时,我一反常态地把焦点放到了窗框上,而没有聚焦在窗外的景色上,是为了在朦胧虚化的效果里,把外面的景色融为一体。如果外面的景色“实”了,画面就会显得分散。配合下雨的天气,雨滴形成了天然的窗帘,这也是一种借景的拍摄手法。
东方国家,比如中国和日本的很多古建筑是木质的结构,这样的材质本身就是更有生命气息的。人们可以闻到木头上的“木香”味,摸上去也不会如石头那样冰冷。
触感、观感、嗅感,三者合一,这就是生命的体验感。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段文字,文中有画,画里有意,意外又有韵。但大概只有欣赏过山水画,看过类似的山水风景的人,才能读懂文字中的意蕴。而现在,我们很容易通过摄影,在特定的天气、特定的环境中,把这样的画面表达出来。
“少即是多”的法则,在摄影里很常用。这张照片中,因为只有一只船,读者的视线会一直聚焦在船上。另外,按快门的时机也很重要,我选择定格这一只船乘风破浪的样子,而不是定格他们悠闲的状态。
这几年,每逢下雪,人们会热衷于奔向北京故宫、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地,去欣赏中国风意境中的雪景,这本身就是一场全民的美学体验活动。
美,不仅仅是去看,还要去参与、去感受。当梨花落满承乾宫时,几百年前风华绝代的佳人就在眼前,她们在风中唱着:“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如果直接把梨花当作故宫承乾宫的前景,画面会缺少一些含蓄感,于是我借用了这个蜿蜒的老枝干做前景,遮挡了一部分建筑,同时又构建了一个视觉引导线。
我并不认为在摄影中,我们需要背诵一些固定的构图理论。拍摄现场总是千变万化的,灵感也时常是突然闪现的。摆脱一些固有的束缚,反而容易看见有趣的拍摄视角。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观察世界、看待自然的视角。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禅宗等,汇聚成了中国的哲学,也发展出了以山水画、工笔画、古建筑、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的中国特有的美学和文化。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摄影也可以展现中国风美学。用中式元素与视角,展示出中国人眼里的故事与风景,传递中国人的生命体验与价值。
来源:搜狐新闻 御美传媒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