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程
免责声明 知识教程的文章出自公司原创和网络。1、网络文章仅供行业知识参考,并不做于商业用途。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2、网络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涉及到专业的知识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但是,由于星星的移动速度很慢,拍出星轨需要的曝光时间很长,引起一系列问题,导致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往往不是很好:
传统长曝光法拍的星轨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期软件功能的不断强大,衍生出了一种更 “先进”,效果更好的星轨拍摄技术:叠加法。
所谓叠加法,就是拍摄出许多张静止的星空,再用后期软件对这许多张星空进行叠加,还原出星星的移动轨迹。
这种叠加法拍出的星轨,效果明显胜于传统的长曝光法:星轨长而明显,对器材的要求也要低一些。
叠加法拍摄的星轨
比起传统的长曝光法,叠加法的优势在哪儿?叠加法具体步骤是什么,拍摄时有何注意事项?本文将为您说个清楚。
我们先从叠加法所具有的最大优势说起吧。
和 “传统” 的长曝光法相比,叠加法的最大优势就是避免了 “热噪”。
连续的长时间曝光往往会导致相机温度升高,感光元件的热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噪点增多,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热燥。
“传统法” 拍星轨,曝光时间至少也要半个小时,热噪现象会变得比较显著,在后期降噪时往往会把星轨和噪点一起 “消灭” 掉,因此 “传统法” 拍摄的星轨往往稀疏而断断续续:
而叠加法,是用半分钟左右的曝光时间,拍出一系列静止的星空,通过后期堆栈合成一张星轨,从而有效规避了这种热噪现象。
由于噪点较少,受到后期降噪处理的 “损失” 也较小,叠加法拍的星轨往往比较密集而显著。
此外,单次长曝光的传统法,对曝光总时长也有限制——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地面景物有一定亮度的情况下。
电池也是叠加法的优势之一:单次长曝光途中无法更换电池,而用叠加法,你完全可以花上十几秒时间换一块电池,对最终画面的影响并不大。
说完叠加法的好处,接下来就该说怎么用叠加法了。
叠加法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广角镜头、三脚架、快门线其实就够了。如果条件允许,弄个全画幅的相机就更好了。
三脚架和快门线也是必备。三脚架的云台承重力要强,不能放着放着就 “摆头”;用快门线是防止手按导致画面颤抖。
如果在山上拍摄,可能会遇上山风很大的问题,请寻找避风处,或在三脚架上挂上重物,尽量减少风力引起的摇晃。
此外,和传统长曝光法一样的是,你得确保你的电池足够充足;最好再带块备用电池,提高续航能力,拍多些照片,后期叠加出更好的星轨。
和传统长曝光法不一样的是,你还得再准备张大容量存储卡,因为你需要一次性拍出几百张照片。
对准不同的方向拍摄,拍出的星轨效果也不同。不过,首先你得 “找得着北”。用手机下个指南针类 app,根据指引,找到最亮的那颗北极星吧。
将镜头中心点对准北极星进行长曝,拍出的星轨会成为同心圆;朝东或西方会拍出斜线状的星轨,向正南拍则为看不见圆心的弧线。
对着北,同心圆
对着南方拍出的星轨
确定拍摄方位后,就该进入构图环节了。
无论是拍摄星轨还是星空,光对着天空拍,画面可能会有些无趣,最好加上地面景物作为前景。
可以选择有优美轮廓的树木,将其剪影化;或用手电、照灯打光,先拍一张正常曝光的地面景物,最后再加入到堆栈合成的照片中。
调到 M 挡,开大光圈(让星星显得更大),快门设置在 30 秒左右,感光度可以调到最高值的一半。先试拍几张。发现亮度不足,可以再酌情调高感光度。
一定要关闭相机自带的降噪功能,因为它会花费与曝光时间相等的时间来进行降噪操作——这意味着你会拍少一半的星轨。
不关降噪,星轨少一半
在地面光线较强的地区,最好调低一些色温,背景夜空的颜色会正常些;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没什么光污染,调高色温可以让星星带颜色,更好看。
最后。设置好快门线,用连拍模式定好时间。可以单次曝光 30 秒,间隔 5 秒拍摄,拍摄时间一小时(至少)。
然后躲在一边玩手机,慢慢消磨时间吧。
经过上述一系列步骤之后,你会得到几百张静止的星空照,接下来就该用后期软件把它们合成了。
以技巧君手头常用的 Photoshop CS6 为例,进行简要的操作说明吧。
首先,把你拍摄的上百张星空拷进一个新建文件夹中。打开 PS,选择 “文件”—“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
然后出现这个画面:
点击 “浏览”,打开刚才新建的文件夹,选中所有图片,点击 “打开”。
打开图片可能需要数秒,然后选中红框处的 “载入图层后创建智能图像”。
注意,千万不要点绿框处的 “尝试自动对齐源图像”——那是将拼全景图时用的,会把几张图片的相似之处进行重合叠加。
之后,电脑就开始辛勤工作,这一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最后合成出一张星轨图片。
如果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还可以把之前拍摄的正常曝光的地面前景,用抠图的方式添加进画面中。
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摄影世界 御美传媒
相关文章 |